工作参考 | 企业风险管理:从框架到落地,走出“形式主义”的第一步

2025-04-17 10:56

合规管理

详细内容

TIps 什么是企业风险管理(ERM)?

tips部分内容由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一、什么是企业风险管理(ERM)?

一句话解释:
ERM就像企业的“风险导航系统”,它的目标是帮我们提前发现路上可能遇到的坑洼(比如法律纠纷、财务损失、市场变化),然后规划一条更安全、更高效的路线,确保我们能平稳抵达目标。

具体来说:

  • 不是“救火”:传统风险管理是“哪里着火灭哪里”,而ERM是提前检查电路、备好灭火器,从源头上减少起火的可能性。

  • 全员参与:风险可能来自业务、财务、法律、技术等各个角落,所以需要所有人一起“睁大眼睛”,而不是只靠某个部门。

  • 动态调整:市场环境、法规政策天天变,ERM会帮我们像天气预报一样,随时调整应对策略。


二、ERM是怎么来的?

过去的痛点:
以前企业应对风险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财务部只管钱的风险,法务部只管合同纠纷,但各部门像孤岛一样,风险可能从缝隙里冒出来,最后变成大问题(比如金融危机暴露的银行风控漏洞)。

关键转折点:

  • 2000年后:美国COSO委员会(企业风控领域的权威组织)提出了ERM框架,核心思想是:把风险管理和企业战略绑定,用全局视角系统化管理风险。

  • 法规推动:全球监管越来越严(比如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欧盟的GDPR数据法),企业必须证明自己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

  • 现实教训:像安然事件、次贷危机等,都是因为企业只看短期利益、忽视风险积累,ERM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的“生存必修课”。

企业风险管理:从框架到落地,走出“形式主义”的第一步
来源:CIA内审师小站

近些年,企业风险管理(ERM)的热度持续升高。无论是在监管文件、管理培训,还是内部审计报告中,这一概念被频繁提及。然而,真正理解ERM的内涵并将其有效落地的企业却并不多

本篇文章,我们结合COSO企业风险管理集成框架(2017)和实务经验,从五大核心组成部分出发,探讨企业如何建立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ERM体系,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风险登记表,供参考。


01|文化、治理与价值观:ERM的“地基结构”

很多组织在谈ERM时,习惯从“识别风险”或“建立流程”讲起,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风险意识的根基,来自于组织文化与治理结构。

ERM的第一步,是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们的组织中,管理层是否真的在乎风险?员工是否有勇气提出风险?

✔️ 如果高层追求“只报好消息”,基层自然不敢暴露问题;
✔️ 如果公司制度强调“结果导向”,但不追究过程中的风险决策,那么风险报告也只会变成走流程。


治理结构和文化,决定了ERM能不能“动真格”。

建议:

  • 明确董事会和高管在ERM中的职责分工,如董事会负责监督,CRO负责执行;

  • 在绩效考核中引入“风险管理行为”指标,避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 建立内部举报机制与“心理安全”文化,鼓励员工反馈潜在问题。


02|战略目标与风险容忍度:把ERM嵌入企业决策中

企业风险管理不是“查风险”,而是理解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ERM真正发挥价值的起点,是让风险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联动。

也就是说,风险识别不能脱离企业的目标环境,比如:

一个要快速扩张的企业,其风险主要在于资本杠杆、运营失控和人才跟不上,而不是库存或合规细节。

📌 COSO框架强调,在明确战略目标的同时,组织需要同步定义:

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组织愿意承受多大范围的不确定性?

风险容忍度(Risk Tolerance):哪些情况是不可接受的红线?

🛠 建议:

  • 战略制定阶段同步开展“目标风险扫描”,由战略部门与风控团队协同完成;

  • 建立“关键风险地图”将目标与关键风险点关联,如增长目标 vs 信贷风险、合规风险;

  • 风控部门应为董事会提供风险容忍度场景模拟报告,辅助其制定策略决策。


03|风险识别与绩效管理循环:避免“年年复制”的风险清单

许多企业的风险清单多年未变,缺乏动态更新和场景思考。COSO将“绩效”定义为ERM中的第三核心组成部分,强调风险管理不应只是“登记式”操作,而应贯穿于业务运行全过程。

📌 核心环节包括:

  • 风险识别

  • 风险评估(概率与影响)

  • 风险应对(转移、规避、接受或缓解)

  • 风险监控与指标跟踪

而其中最被低估的部分,是“关键风险指标(KRI)”设计
KRI不是拿来凑数的,而是要能提前预警、引导行动、避免滞后反应。

🛠 建议:

  • 针对每类关键风险设计对应的KRI,如客户流失率、供应商交付达成率等;

  • 建立风险应对计划并指定责任人,防止“识别完就结束”;

  • 将风险管理成果与年度绩效管理挂钩,如风险得分影响部门KPI系数。


04|监控与持续改进:ERM不能“建完就放”

风险环境从不静止,企业发展节奏也在不断演进。如果ERM建立之初未设计良好的反馈机制与动态调整逻辑,很快就会失效,甚至变成企业治理的“死角”。

📌 常见现象:

  • 一年评估一次风险,“流于年报”;

  • 无人员定期复盘应对措施,问题持续存在;

  • 风险事件出现后,事后复盘迟迟不到位。

🛠 建议:

  • 建立季度或半年度ERM评估机制,对风险评分、应对措施效果进行复盘;

  • 风险事件发生后,必须跟进复盘报告并更新流程文档;

  • 将ERM活动纳入内审与合规检查内容,确保其与业务运作闭环联动。


05|沟通与报告:风险不是“信息孤岛”,而是共识机制

最后一个常被忽略但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是风险沟通与信息透明

一个组织如果无法清晰向关键利益相关者(董事会、高管、业务负责人、监管机构)传递当前风险状况与应对策略,那即使ERM体系再完备,也难以发挥治理效能。

📌 有效的风险报告应具备以下特征

  • 针对不同对象做定制化表达,如董事会关注战略与声誉风险,业务主管关注操作风险;

  • 包含趋势变化应对成效评估问题闭环状态等核心信息;

  • 提供可视化图表与评分机制,便于高层快速获取要点。

🛠 建议:

  • 建立固定频率的ERM执行报告制度(如季度/半年);

  • 推出“一页风险摘要”模板,便于高管快速掌握关键变化;

  • 风险报告中需加入“领导层建议与反馈采纳情况”,形成完整闭环。


写在最后:ERM的终极价值,不在报告,在于决策质量提升

企业风险管理不是为了规避所有风险,而是帮助管理层更有信心地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更优决策

一个成熟的ERM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标志:

✅ 与战略目标高度联动;
✅ 实时更新,动态可调;
✅ 贯穿于绩效、资源配置与重大决策中;
✅ 能引导跨部门合作、共识和执行。

如果一个企业的ERM只是风险登记表、流程文档、年终填报任务,那么,它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风险管理。


评论列表(0)
暂无提问

发表提问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