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数据保护 | 员工离职期间和离职后,雇主应如何处理员工的个人信息?

2022-06-13 10:55

信息保护

详细内容

办理离职手续通常意味着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结束,但却不一定是员工个人信息生命周期的终结。在离职过程中,甚至在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雇主可能仍然需要处理员工的个人信息。本文是我们“员工数据保护系列”的第六篇文章,将重点介绍雇主在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期间和之后可能面临的个人信息处理之典型问题。


1.员工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下称“《个保法》”)第十九条,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应当为实现处理目的所必要的最短时间。


鉴于处理某些个人信息的目的可能各不相同,实践中并不存在关于个人信息最短保存期限的统一标准。在官方指导意见或实施细则发布之前,雇主在处理个人信息之前就应尽可能确定清晰、详细的处理目的,以期明确最短保存期限。


除《个保法》之外,一些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也对特定人力资源数据的保存期限作出了规定。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文本,应至少保存两年备查;而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六条,工资记录也应至少保存两年备查。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档案局2012年印发的《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下称“《规定》”)对一些雇佣文件的保存期限进行了规定。例如,员工的劳动合同和工资记录应永久保存,而员工的纪律警告发出后应保存30年。该《规定》的出台时间早于《个保法》,且似乎与后者规定的“最短保存期限”有所冲突。然而由于该《规定》仍然有效,因此我们建议,除非日后出台了解释文件或实施细则另有规定,雇主还是有遵守该《规定》的必要。我们建议雇主在隐私政策或通知中告知雇员相关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我们也将密切关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动态,并随时向您提供最新信息。


2.删除员工的个人信息

《个保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雇主有义务删除员工的个人信息:

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需要个人信息。例如,如果雇主将检查考勤的方法从面部识别改为刷卡,便不再需要员工的面部识别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应该删除所有相关的面部识别信息。

个人信息处理者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保存期限已届满。例如,如果雇主停止为员工购买补充医疗保险,或者雇主与员工约定的保存期限已届满,雇主应删除之前为购买补充医疗保险收集的员工个人信息。

在需要取得个人同意才能处理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个人撤回同意。例如,如果员工撤回了对提供用于考勤的面部识别信息的同意,雇主应删除该面部识别信息。

雇主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违反约定处理个人信息。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此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保存期限未届满,或者删除个人信息从技术上难以实现的,雇主应当停止除存储和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之外的处理。


3.共享前员工的个人信息

在雇佣关系终止后的某些情形下,雇主仍然可以与他人共享前员工的个人信息。我们在下方列出了一些典型的情形:

与雇主的员工“校友会”共享:如果要与校友会分享前员工的个人信息,或为校友活动保存个人信息,雇主必须提前获得该员工的同意。

与员工的新雇主共享:在实践中,员工的新雇主进行背景调查时,通常会从前雇主处收集员工的个人信息。而前雇主在与新雇主分享员工个人信息之前,应先取得员工的同意。

在与员工发生纠纷时,与仲裁委员会或法院共享:通常情况下,为了应对诉讼,雇主需要与仲裁委员会或法院共享员工的个人信息,以履行其法律责任和义务。然而,应该注意的是,雇主共享的个人信息应通过合法途径收集,保存的期限也应在合理范围之内。否则,如果员工提出质疑,相关证据不仅可能被视为无效证据,还可能涉嫌违反《个保法》。

公布员工的不当行为:在实践中,如有员工因严重不当行为被解雇,一些雇主可能会向所有员工公布该前员工的解雇决定细节,以示警告。这种信息披露不仅可能侵犯该员工的个人信息权利,也可能侵犯其个人隐私。因此,我们建议雇主避免发布这样的公告。


4.关键要点

无论是离职管理期间还是离职后,雇主都应按照《个保法》的规定处理雇员的个人信息。雇主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确定离职期间和离职后可能被处理的个人信息类别,并提前告知员工相关细节;

明确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根据处理目的确定此类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避免员工的个人信息保存时间超过必要的期限,并留意相关法律规定的特定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

在离职后的合理时间范围内保存员工的个人信息,假如与员工发生纠纷时,可供使用,但应事先将处理目的和保存期限告知员工;以及

删除员工个人信息的法定条件一旦满足,就应立即删除员工的个人信息。


5.结语

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们从经典的人力资源管理场景开始,分析了《个保法》对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雇主在人力资源数据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应当注意的事项。尽管《个保法》中尚有一些问题有待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予以进一步明确,但考虑到违反法律法规可能产生的后果,雇主仍应确保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性。


就人力资源数据处理而言,雇主在处理员工个人信息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第1步:明确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

第2步:确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基础;

第3步: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的评估(如需要);

第4步:告知员工其个人信息处理细节;

第5步:取得员工的同意/单独同意(如需要);

第6步:确保满足与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的具体要求(如需要);

第7步:根据已经通知员工的个人信息处理细节,处理员工的个人信息;

第8步:根据适用的规则,删除员工的个人信息。

联系人


王颖

合伙人

ying.wang

@twobirds.com

龚钰

合伙人

james.gong

@twobirds.com


王旭颖

鸿鹄罗杰联营团队律师

susie.wang

@twobirdslawjay.com

车佳倩

法律顾问

jacqueline.che

@twobirds.com


如您想了解更多鸿鹄律师事务所(Bird & Bird)相关信息,请联系chimkt@twobirds.com。


评论列表(0)
暂无提问

发表提问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