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信任危机:侵犯消费者权益、辩护思维错位...企业舆情管理问题出在哪?

2025-09-15 17:13

合规管理

详细内容

罗永浩一句“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的吐槽,将西贝推入舆论旋涡。昨晚,老罗专门开了一场直播,洋洋洒洒一个多小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从事件演变来看,我们发现西贝的公关应对(全国开放后厨、推出罗永浩套餐)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因一系列“致命失误”将危机升级为品牌声誉的重大打击,其本质是企业思维与公众诉求的错位,以及对危机本质的误判。个人认为主要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舆论涟漪”升级为“全面对决”。罗永浩昨晚直播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多年前与王自如的论战精彩了太多。他还是适合个人的脱口秀,他极度精准地捕捉了公众对“预制菜不透明”的痛点,其吐槽并非单纯的消费投诉,而是借西贝之例引发对餐饮行业预制菜标注问题的大讨论。回到事情发生的开始,西贝将在微博吐槽的罗永浩视为“需要战胜的敌人”,而非“需要沟通的对象”,主动开启与罗永浩的舆论对抗。这种误判源于对罗永浩舆论影响力的低估——与实体企业的“运营导向”不同,罗永浩的“流量导向”使其能快速聚集公众注意力,而西贝的实体运营重心使其在舆论战中处于被动。结果,原本可能局限于“个别消费者吐槽”的事件,迅速演变为全网关注的“预制菜信任危机”。

    二是用专业术语回避公众真实诉求。西贝的核心应对策略是强调“国家规定的预制菜范围”(即中央厨房预加工原料不属于预制菜),试图通过专业术语证明自身“清白”。但公众并不关心“预制菜的法律定义”,他们更在意“花现做的钱是否吃到现做的菜”——当西贝的菜品(如羊排、烤鱼)被指“有隔夜味”“锅气不足”时,这种“定义之争”显得苍白无力。西贝的回应本质上是“用正确但无关的答案,回避了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反而让公众觉得企业在“狡辩”。更何况,现在之于“预制菜”还没有所谓的国家规定。

    三是将“产品争议”升级为“个人对抗”创始人老贾的应对方式加剧了危机:他不仅公开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还将罗永浩的消费细节(5人消费830元、点了哪些菜、是否吃完)公之于众。这种“以牙还牙”的情绪化回应,将“产品争议”升级为“个人对抗”,不仅涉嫌侵犯罗永浩的隐私(如消费细节属于个人消费记录),也让企业显得“缺乏诚意”——公众看到的不是企业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是“急于撇清责任”的防御姿态。这种行为进一步激化了与罗永浩及公众的对立,使危机从“品牌声誉”延伸到“企业道德”层面。

    四是未回应“价格与价值不匹配”的长期痛点。罗永浩的吐槽包含两个核心问题:“预制菜”与“价格贵”。西贝将全部精力放在“预制菜定义”上,却完全忽视了“价格”这一更敏感的公众诉求。事实上,“价高量少”一直是西贝的长期舆论痛点(如“21元的馒头”),此次事件让这一问题再次被放大。公众的不满并非源于“是否预制菜”,而是“花了高价却没有获得相应的价值”。尤其是家长们尤其关注的儿童套餐预制问题。西贝的回应没有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导致“价格争议”成为舆论的“第二战场”,进一步削弱了品牌信任。

    五是侵犯隐私与商业伦理。西贝为自证清白推出的“罗永浩菜单”及公开消费细节的行为,引发了严重的次生危机。“罗永浩菜单”未经本人同意使用其姓名,涉嫌侵犯姓名权;公开消费细节(如点了哪些菜、是否吃完、如何积分)则向公众传递了“差评者将被曝光”的危险信号,严重破坏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这种“为反驳而反驳”的行为,不仅没有平息争议,反而让公众对西贝的“价值观”产生质疑——一个连消费者隐私都不尊重的企业,如何让人相信其“菜品品质”。

    六是任由危机蔓延扩散。在事件初期,西贝本有机会通过“诚恳道歉+透明沟通”止损(如承认“中央厨房预加工”的事实,承诺优化菜品新鲜度,回应价格争议)。但西贝却选择了“对抗到底”的策略,导致危机从“预制菜定义”扩展到“品牌信任”“价格合理性”“隐私保护”等多个维度。当舆论焦点从“是否预制菜”转向“西贝是否值得信任”时,西贝的公关已经失去了控制,我也实在不知道他们应该如何收场。

      西贝此次公关失败的根源,在于企业将“自我辩护”置于“公众信任”之上。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公众更在意企业的“诚意”而非“技巧”——当企业选择“对抗”而非“沟通”,“回避”而非“回应”时,再多的公关策略也无法挽回失去的信任。此次事件也为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危机公关的核心不是“赢”,而是“修复关系”,只有真正站在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化解危机,重建信任。



来源:赵赵


评论列表(0)
暂无提问

发表提问 取消回复